English

“我不是闺秀作家”

1998-04-08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“等待是美的,……因为我知道,是谁,在地毯的那一端等我。“(《地毯的那一端》)越过海峡,从《地毯的那一端》走来了张晓风。4月2日晚,她走进了北京师范大学,告诉听众《文学,她像什么?》。

这位台湾著名的散文家,祖籍江苏徐州,1941年生于金华,毕业于台湾东吴私立大学中文系。在校期间即心仪缪斯,以后笔耕不辍。散文集《地毯的那一端》等蜚声海内外,其小说、戏剧、杂文亦颇受读者青睐。

张晓风笃信基督,感恩般的虔诚在早期作品中尤重,那些纯洁美丽的爱情故事就像“一股微凉或微熏的风”吹过海峡两岸。然而,在北京师大旁征博引、博得阵阵掌声的张晓风说:“但是,我不是一个闺秀作家!我也写犀利的杂文,甚至有专用笔名,很遗憾,内地的出版社忽略了这一点,使大家有错觉。其实文学好比芭蕾,是建立在痛点上的完整美学。这个痛点有自己也有别人,别人没有笔,我有笔就要做代言人。而我更愿意当代言人,这是作家的社会责任。”于是,继《哭墙》、《愁乡石》之后,她的作品从风平浪静而卷入狂风巨浪,从一尘不染而直迫尘世的核心。对复杂的妇女、婚姻、社会问题的沉思,对故国镂心刻骨般的乡愁,对大地山川草木宗教感恩般的虔诚,一一藉着深沉、简洁的文笔汩汩泻出。一位富于社会责任感的女性就这样突破了重重闺阁,令近千名北师大学子为之折服。

张晓风的成熟,其实也是台湾散文发展的缩影。40年来,台湾散文的发展有两种倾向,一种受周作人、徐志摩影响,重个人闲逸,文辞华美、风格纤柔、情感浓郁、技巧轻灵,五六十年代风靡一时。那时张晓风正读书、谈恋爱,所以“赶了时髦”。另一类于七十年代崛起,继承鲁迅、朱自清衣钵,重写实,多勾勒下层生活。其时张晓风已开始以而立之年的睿智思索生命和人生,《愁乡石》(1971)、《武陵人》(1972)、《晓风小说集》(1976)等近10部作品相继出版——一个创作的黄金期欣然应时而来。相比较,近期作品数量虽略逊于昨,含金量却更高。去年,《你的侧影很美》、《常常,我想起那座山》在海峡两岸好评如潮。

从儿女柔情的吹面不寒杨柳风到针砭时弊的超级台风,张晓风臻于成熟的风格和性格博得“亦秀亦豪,腕挟风雷,出古入今,健笔淋漓”之美誉。她的作品是中国式的、怀乡的,不忘情于古典又纵身于现代。她又是极人道的———“我是一切的人,一切的人是我,不管身在海峡的哪一边。”(《常常,我想起那座山——自序》,百花文艺出版社)

江舒远文 常亦摄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